核心观点:政策红利通过资金扶持、产业链整合、技术赋能三方面推动艾草种植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。
一、政策背景:顶层设计明确艾草战略地位
中央与地方政策联动
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“中药材种植”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领域,明确要求“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”。艾草因兼具药用(艾灸、驱蚊)与食用(艾草茶、青团)价值,被列为重点扶持品种。
农业农村部《指导意见》提出“三年内建成50个艾草产业强镇”,并配套专项资金支持。例如,河南南阳、湖北蕲春、山东平邑等地已纳入首批建设名单。
地方政策差异化落地
河南南阳:出台《艾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,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基地给予每亩800元补贴,连续补贴3年。
湖北蕲春:设立5亿元艾草产业发展基金,重点支持深加工项目,对获得“绿色食品”认证的产品奖励50万元。
二、政策赋能路径:三重驱动释放产业潜力
资金扶持:降低种植门槛
直接补贴:
河南南阳对贫困户种植艾草额外追加300元/亩补贴,带动全市艾草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。
安徽烈山区推出“艾草贷”,由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,银行提供最高50万元、年利率3.5%的信用贷款,累计发放贷款超2亿元。
保险兜底:
江西修水县引入“价格指数保险”,当艾草市场价低于成本价时,保险公司按亩均800元标准赔付,覆盖种植风险。
产业链整合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全链协同”
模式创新:
山东平邑县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整合12家加工企业、36个合作社,形成“订单种植—保底收购—深加工—品牌销售”闭环。2023年,全县艾草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,带动2.1万农户就业。
浙江磐安县与云南昭通合作,在昭通建设5万亩艾草种植基地,产品返销磐安加工,形成“东部技术+西部资源”的跨区域协作模式。
品牌打造:
全国已有“南阳艾”“蕲艾”“平邑艾”等12个地理标志产品,品牌溢价率普遍达30%以上。
技术赋能:从“经验种植”到“智慧农业”
品种改良:
湖北蕲春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培育“蕲青1号”,其出绒率从传统品种的8%提升至12%,每亩产值增加2000元。
数字化管理:
山东平邑县搭建“艾草产业大脑”平台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,指导农户精准施肥灌溉,节水节肥30%以上。
三、案例分析:陕西宁强县的“艾草深加工”突围战
政策扶持下的园区建设
2021年,宁强县被列为陕西省艾草产业重点县,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,用于建设占地200亩的艾草深加工园区。
园区引入九芝堂、同仁堂等龙头企业,建成艾绒提取、艾灸贴生产、艾草精油提炼等10条生产线,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。
农民增收效应
土地流转收益: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,每亩年获租金800元。
务工收入:园区优先吸纳周边农户就业,人均月工资3500元,年收入超4万元。
分红机制:合作社将年利润的20%按股分红,户均年分红达3000元。
综合效益:项目带动3000户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,全县艾草产值从2018年的5000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8亿元。
四、挑战与对策:破解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
现存挑战
政策落地不均衡:中西部地区补贴到位率不足60%,部分县市因财政紧张难以兑现承诺。
小农户对接难:单家独户种植规模小,难以达到企业收购标准,常被中间商压价。
系统性解决方案
政策保险机制:
设立“政策落实险”,由保险公司对未兑现的补贴进行赔付,倒逼地方政府履责。
数字化平台建设:
搭建全国艾草产业互联网平台,整合供需信息、技术指导、物流配送等功能,降低交易成本。
扫码左侧,可直接进入仟艾小程序进行下单购买,新户有优惠哦!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备2025111795号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3719号